跨越時空的愛,邂逅包浩斯的巨匠—喬治・莫奇

來源|非池中藝術網、撰文|林暄涵

藝術評論

12/9/2020

包浩斯藝術家合照,左三為喬治· 莫奇(Georg Muche, 1895~1987),圖片來源:網路資料

某一個機緣下,我到了德國一位收藏家的家裡。在下過大雨的午後,在鄉間老房子中看到了包浩斯時期的一位藝術家喬治·莫奇(Georg Muche, 1895~1987)的作品。

收藏家的年紀很大,而且行動不方便,但他在介紹他的藏品給我認識時,絲毫沒有老態,雙眼炯炯有神,十分可愛。其實,之前我完全不了解喬治·莫奇這位藝術家,因為他並不是在藝術史上眾人皆知的藝術家,而且他的知名度僅在德國等歐美地區比較響亮。不過,當我進入那陳列著幾十張油畫和素描作品的房間裡,那些畫作似乎活了起來,我當下覺得它們在對著我微笑,歡迎著我。我有點被嚇到了,因為那些作品有著活生生的心跳般,一張張的敞開心扉與我對視。我走在屋裡,繞著作品看,霎時又感覺那些畫作好像花園裡的花朶般,它們燦爛的笑容,讓我以為產生了幻覺。

因為這樣的魔法,我立刻對他的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我坐了下來,一邊與藏家聊天,一邊用眼睛掃視著一幅幅的作品,這些畫,好溫柔啊,而且純真樸實,我無法誇獎這些作品有著多麼好的技巧和在藝術史上的創新,但是我很感動於藝術家繪畫時的用心,而且在經歷了數十年後,能夠與我活靈活現的交談。那當中,我看到了他的那颗热情洋溢的心:有對愛人的愛情,有對朋友的友誼,那是一顆羞澀內向溫文儒雅的心。
藏家告訴我,他當時都是直接去喬治·莫奇的畫室購買的,因為很欣賞藝術家溫文儒雅,內斂含蓄的性格,所以特別喜歡他的畫。他收藏的這些作品,大多數是具象的作品,抽象比較少,因為藝術家在1950 年後,幾乎都畫具象作品,而非包浩斯時期的抽象作品。

涵藝術執行長Metra與德國收藏家

喬治· 莫奇作品,攝自德國收藏家家中

喬治· 莫奇作品,攝自德國收藏家家中

一九二三年,包浩斯第一次展覽會上展出的模型屋非洲號角(Musterhaus Am Horn)便是由喬治·莫奇設計的,據說他當時是以想像和未來伴侶要一起生活居住而設計的,簡單的立方體外觀,利用鋼筋與混凝土結構建成。他自1919 年任教於包浩斯,和康丁斯基(Wassily Kandinsky,1866~1944)、保羅·克利(Paul Klee,1879~1940)等藝術大師同為包浩斯時期的重要抽象畫家之一。我聽收藏家說,他當時是因為偶然拿到了一場藝術講座的邀請函,主講人是保羅·克利的兒子,爾後他就進入了藝術收藏的領域。他還說:喬治.莫奇不是個多產的藝術家。他去他家聊天,看他有幾張畫他就將那幾張收藏帶回家,這樣持續了好幾年⋯⋯

2019/6/11 林暄涵 撰

藏家滔滔不絕的談論往事的時候,我不斷地反覆看著這些作品,說實話,他作品中那一股溫柔的力量讓我彷彿陷入愛河,有一種戀愛的感覺。我再找出藝術家年輕時期的照片,那優雅的儀態和紳士的風度,一場跨越時空的愛情就這樣莫名其妙的來臨⋯⋯我當下決定要多做一些他的研究,並為這位藝術家寫一本書,也要為這些作品做一些事!過了幾天,我和日本畫家林靖子通電話,我很激動的告訴她這股奇妙的經驗,她笑了,她說:「我原本以為你只對活著的藝術家能夠產生戀愛的感覺,原來對死了的藝術家也可以啊?」我們大笑起來,沒辦法,我真的很喜歡這種充滿情感的藝術品⋯⋯這次的藝術行旅,真的讓我很幸福,如沐春風。

喬治· 莫奇作品,攝自德國收藏家家中